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

[心得]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

原本是要看《我們沒瘋,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!》一書,但在網路上看到其他讀者心得,表示不推,同樣是夫妻檔,聶爾玲夫婦的生活才是他所嚮往的典型。所以到了圖書館借了《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》,是放在傳記類裡,這是我不會靠近的區域。但是簡樸、精神、蓋房子、種植、自给自足的題目,吸引我。(若是硬梆梆的政治人物自傳,那就免了…)

書的封面設計有燒燻掉一角,剛好有兩本,特地拿起來比較,真的是"設計"的!還確認了幾秒,嗯…兩本是一樣的,借了皺褶看似比較少的那本。燒掉:是想表達既是開始也是結束的意思嗎?紙的紋理及顏色也帶出了樸實氣質的文字。

雖然看完了這書,但也不清楚自己吸收到了什麼,腦袋不好使… 闔上書開始回憶,感想之類的…
還記得的…
• 不要用「我」這人稱
嘗試寫這心得時看能不能少用幾個「我」。
• 活著的目的不是擁有什麼或特意蒐集什麼,而是貢獻。
哇~用到貢獻這個詞,想來就是要施展某種偉大、可貴的情操。接著而來的是"哪有這本事"、"我只是個平凡人" (很快速、無遲疑的寫下"我"…) 很實際的逃過這回合。
其實肉肉長的道理這些不是不明白,也都懂,那些觀點也的確是好的!但眼光就是會不斷飄向勵志成功類的方向去。明明心裡有答案,卻又一邊尋找。是要勇氣吧,信心吧,可惜這不是只對流星許願就能馬上get!

• 提前寫下遺書
原來在很久以前就有人這麼做了(這句是廢話…)雖自認對死亡這事算開放,但看到書裡的描述也覺得神奇,聯想到不知是老子還是莊子,在葬禮時開心的喝酒唱歌,那時還感到畫面違合,現在倒有一點點能理解為什麼要慶祝死亡。啊…迎接死亡不可怕,比較擔心的是沒有東西好回首,怕的是一事無成啊!自我統合,失敗。

• 看到斯各特那麼全面實踐自己的理想,想來就可怕,那是什麼樣的堅持可如此貫徹,這應該不是人了吧!從這裡可以知道本人有多散漫…空空如也啊…大腦裡跟海綿一樣充滿空隙。這麼認真是古人的特質嗎?不,能出書的人當然俱有相當的認真程度。認真,我大概只能持續幾十分吧…人生課表上都是自由活動吧…
(發現在"我"之後接的句子比較自我且負面。)

• 對於錢
也跟作者們想法接近。可以的話,不想用到錢。幻想著能以物易物來過生活。不過,生為人類——台灣人民的義務,需要繳的錢有哪些呢?只知道要繳稅、健保費、水電費,其他就不知道了!若也跟作者們一樣"清淡飲食"就不用健保費了吧。
遇到意外的話呢?車禍之類,真發生在斯各特身上時,他會怎麼選擇呢?在年輕時遇到的話,應該會去醫院吧!?因為還有很多事當做未做啊!
那就繳 保險不要繳健保吧,反正擇一就好(開始隨性判斷…) 真討厭錢,價值一定要用$來計量嗎?
極簡的生活不難,難的是支撐內心的力量是?真的源源不絕嗎?對人生的認知又是…世界和平?沒想過要讓世界和平。真要認真寫遺書看看,能逼出什麼方向、目標?

• 曾堅持不吃肉,盡量不吃肉一陣子,但沒能徹底的繼續,雖然還是討厭肉,但吃就是吃了,沒什麼好解釋,就是找理由。
只吃新鮮蔬果,但你也知道,現今要找新鮮且安心的蔬果有多難。雖經過有機啊天然的檢驗或標章什麼的…但真的可以放下心來信任嗎?你也知道的嘛!黑心什麼的,貪汙什麼的。
連食物選擇也這麼困難,以這樣的心情吃進肚,就算真新鮮好像也很難健康得起來。
水也是,水龍頭的水煮沸後喝了總有個味…開始煩惱要選哪牌的淨水器。
這樣的心情喝下的水,水分子形狀一定很扭曲吧,反映著自己的心情。
為了賺錢不論理由是什麼消費了環境。
買淨水器-->生產淨水器-->環境消耗(汙水)-->買淨水器-->…無限循環,這什麼鬼打牆!
「買」這個行為背後有什麼,我們總是沒看到,沒去想,或看到了也不想動,這就是目前社會的模樣。而桌面上放著的任何一件東西,都在大聲的吐嘈我這樣的人類。最假的生物。

• 對上帝這一詞無感,印象中他是自大的,從傳教者口中的形容,反正不是我的菜。不需要特定的宗教信仰,或固定的祭拜行為,因為今天是幾月幾號所以要實行什麼固定的行為,這樣的感到沒必要,你想哪時做就去做,日期不過就是日期。節慶祭典可以隨意,因為是人定出來的。自然訂下的春分、夏至,遵循這些就好了。
喜歡莊子的想法,看過漫畫版的,是有看沒有很懂,簡短句子的背後一定有廣闊的道理。
還在學時選修的靈性課程,不知道所說的跟「道」一不一樣!?問老師什麼是靈性,儘管上一秒她才說靈性就是對上天對他人對自己的關係。我還是不清楚那是什麼,也覺得課本上的解釋不夠完備。(嘮叨時間:常覺得人對話中有很大部份是無義的句子,像是課文中、報紙裡增長文章的無用填充物,看似正式卻空泛的官方回答…竟然可以"對話",真不可思議。)
它,到處都有,但看不見,摸不著,偶爾或許會感受到,只是你不知道它是誰…就是真理運行之類的blabla吧。沒有生活化一點的好例子嗎?還是莊子先生厲害!(為什麼是用"害"?)

• 這兩位(這一對)都朝著希望對方能成為更好的人這樣的方向去做,不把對方綁在身旁或要求必須犧牲自己的興趣、專長,也不一定要生個孩子來傳宗接代,真是完美的兩方。
這樣如知心好友的高階心靈生活有無可取代的專一。背景音是:偶像劇瀰漫著空洞的粉紅、隔壁鄰居的爭執聲。


斯各特抄錄羅伯特•索非斯的詩寄給海倫。不知道為何超羨慕的!


「我知道有一座盛開百合花的花園,
有一個人沐浴著陽光在花園裡徘徊。
她就像那朵潔白的百合花,
眼神裡流露出對美好世界的憧憬!

我知道有一間冷冰冰、陰森森的閣樓,
有一個人坐在那裡不停地用筆耕耘,
他那勇敢、悲哀的眼神流露出一絲倦意。

於是,他開始抬頭仰望天上的星星,
啊,晚間的星星像他一樣蒼白無聲。

就在他與她之間相隔了一片海洋,
難免使他感到孤獨和失望。
但是,突然間他來到了花園與她相會,她也走上了那間閣樓陪他一起耕耘。」





以上是我"還記得"的感想。以下是節錄書中的句子,有感應的、停留的,才特別舉出。當然有很多部份都是佳句,只是沒記號。
有些句子是作者們所寫,有些句子則出於雜誌等。

>> 假如你感到壓抑和不滿足,那是因為你沒法與你生活的世界和睦相處。外在的世界你是無法改變的,你只能改變你自己,來適應生活的環境。這樣,你的痛苦也會日益減少。你唯一能做到的乃是改變你自己。 —— 弗蘭克•湯笙德《大地》

>> 第一,不管發生什麼事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。
第二,遇事不發怒。
第三,找到能使自己高興的事做。
第四,過簡樸的生活:衣食住行,一切從簡。
第五,每天與大自然接觸,腳踏泥土地。
第六,體力鍛鍊,包括散步和種植管理園地。
第七,不用著急,一天一天慢慢地過。
第八,每天與他人分享一點東西;假如你單獨一個人生活的話,你可以給某人寫寫信,或將某東西送人,或幫助別人做點事情。
第九,抽空思考一下人生和整個世界;盡可能發現生活中的幽默。
第十,觀察所有物質中的生命。
第十一,對動物要充滿愛心。

>> 在我們的生活中,如何獲得最大的成功,而避免哪怕是最小的損失。
第一,確定一個主要的興趣或愛好,從而能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「娛樂或消遣」一番。
第二,與大自然接觸,與那些人的肉眼無法觀察到的,永恆的力量相接觸,每一個人都是這些力量的一部份,都或多或少地接觸到這些力量。
第三,從事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工作。這些工作能吸引一個人的全部精力,  也許會成為你生命的泉源。
第四,建立一些令人滿意的,比較固定的社會關係、友誼和私人關係。
第五,逐漸培養成一個完整的、健全的個性,並能不斷地改變與發展。

>> 如果我不再被你所需要,我也會樂意地離去。…我最關心的莫過於使你永遠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。

>> 她生活在日益腐敗的社會環境中——她只能依靠這一社會為她提供的生活費,接受該社會的價值觀或價值標準。儘管她也知道這些價值標準根本豪無價值而言;為了忘記她的痛苦和失落感,她只好仿效社會中那些自尋其樂的人那樣生活。

>> 如果你保持三個習慣,外加一個條件,你就擁有了世界上的一切,任何一個想像力極豐富的人不可能再找到其他一條使人致富的途徑。這三個習慣是:工作的習慣、健康的習慣與學習的習慣… ——愛爾伯特•赫巴德《健康與財富》

>>
表格p255
先見 http://onlyh71989.tumblr.com/
待有電腦時再補圖。
>>
鼓勵的信件p265

>>
最安全的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。p273

>> 靠佔有而活著的人遠沒有靠勞動而生活著的人自由。 ——威廉•詹姆士

>> 一個願意過隱居生活的人,必須具備思想和經驗這一資本才得以生存下去。否則,他的靈魂就會因種種欲望而毀滅。 ——約翰•伯勒

>> 我們在有生之年所能做到的最偉大的事情之一,莫過於意識到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微不足道的自我中,而是生活在一個整體中。

>> 我們認為,我們所度過的美好的生活並不是為他人樹立一個生活模式,而是我們自己對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的追求。… 我們認為,所謂美好的生活莫過於盡自己最大的努力,在任何環境中獲得生存。

>> 老年人要想不重複自己以前那套生活習慣的唯一出路,在於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,從而賦予自己的生存新意義——人們可以致力於為個人或群體服務,或獻身於社會、政治事業或其他創造性的工作。 ——德•波娃

>> …至今還有許多人做事效率低,他們只是坐在那裡,等待別人的雇用。反悔與更新必須發自內心,才能使我們擺脫痛苦與麻煩。

>> …地球以生命的形式出現,它充滿了微小的塵粒和整體的意識。人類只是在笨拙地玩弄這個球體,在戲劇中扮演著失敗的角色。這簡直是浪費時間。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聯合起來,做點有意義的事情,重新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?

>> 世間萬物只有形體的消失,而沒有死亡。誕生意味著從精神變為物質,死亡則意味由物質回到精神。嚴格地說來,任何事物,既不會產生,也不會泯滅,只是時而出現,時又消失而已。 ——Tyana的Apollonius

>> 我們在何時何地死去,並不太重要;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應付死亡。我們知道死亡會來臨,我們等待著它。斯各特想在他的精力全失之前,告別人生。他想依照他的自由意志有意識地告別—— 一種死的自我抉擇,與生死轉變的歷程合作。他不願意看到,自己的死亡體驗被壓抑。他有意學習實踐,自動而簡易地讓身體脫落的技巧。他曾學到了如何生活,現在又學到了如何死去。
>> …他希望體驗到死亡的滋味與歡樂。

>> … 死亡乃是一種變化,就像白天變成黑夜一樣,黑夜的結束,意味著新的一天的開始。但這兩個白天永遠不相同,也不重複,它們都是時間進程中的一個階段。

>> … 當我走向墳墓時,我必須說「我完成了一天的工作」,我不能說「我已經完成了畢生的工作」。我一天的工作將在第二天的早晨開始。

>> 船舊了,不能進行多次的遠航,但是,船桅上的旗幟仍然飄揚,我仍然坐在方向盤旁。 ——瓦特•惠特曼

>>…生命只有通過死亡才得到更新。

>> 不管我們走哪一條路,我們都可以發現自然中只存在著復興和生存的原則,而不存在著「殺生的原則」。在其內容而言,大自然就是生命的種種形式的體現—— 一種無限的生命,雖然使某種現象消失,但絕不會使哪怕是最弱小、最不重要的生物全部滅亡。… ——比勒耶高《偉大的母親》

>> 誕生與死亡乃是我們創造出來表述自己知識侷限性的言辭。

>> 死亡只是一條地平線,它只能說明我們視野的侷限性。

>> 人選擇死亡的方法,亦反應了他選擇生活的方式。

>> …人們總以為,誕生給予我們生命;其實,死亡也不例外,只是我們不易分辨出它的顏色,不易聽到它的聲響、目睹它的實體。 ——埃德雲•阿諾爾德《死亡以後》

>> 我們所需要的是直接經驗。
實驗教育不需要通過電視,因為電視使人完全脫離實踐,脫離了現實,使人陷於被動的境地,從而將那些有害的東西直接灌輸進入人們的潛意識中,造成人的智力低下,賦予人以虛假的經驗。

>> 過多的娛樂或玩樂會使人產生一種厭倦感。歡樂比娛樂好,幸福比歡樂更好。 ——威廉姆•布雷克

>>我的公式是,只要能按照正常的節食習慣,生活有規律,保持精力充沛,一定會長壽。如果我的健康狀況達不到這幾點的話,還是越早死越好,對己有利,對社會也有利。

>> 要有這樣的生活,端看腸胃的活動情形如何。 ——林語堂《生活的藝術》


聶爾玲夫婦還出了很多書,中文的有找到兩本,圖就先貼在 http://onlyh71989.tumblr.com/
國資圖沒庫存,要跑到其他間借啦。手機開不了拍賣-.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